观点争鸣

读《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》有感

2006年02月27日00:00   来源:西本资讯
摘要:

    近期,中国人民银行对2005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情况作出了一份报告,笔者浅读该报告,结合到我们所在的钢铁行业,略得感悟与大家探讨分享。
    具体说到触动点,笔者对《报告》来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。

    首先是广义货币供应量M2全年的快速增加,文中也解释了,其增加主要是源于国际收支顺差和国内储蓄的不断扩大。对于这一点,笔者认为:

价格优势还能持续多久?
    国际收支顺差不断扩大,很多的是依赖低廉价格取得过国际市场订单,综观中国出口产品布局,你会发现这样问题。而回到我们钢铁行业,在去年4月份取消、降低了部分钢铁产品出口退税政策之后,全年的钢铁出口仍然朝着“净出口”趋势去了,价格优势在这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无论是不是钢铁业,低价格占领别国市场,本国出口增加的同时压制了别国出口,这意味着本国贸易顺差的扩大,而由此必然就引发一系列贸易争端、摩擦。原来我们学习西方国家之间的“汽车战”、“牛肉战”,其实现在出现的“鞋子战”、“钢铁战”,其实质与前者并没有太大区别,都是利益在作怪。

成本是在不断变化的
    试想,目前的中国许多产业,依靠着低廉的劳动生产力、特殊的能源配给等等特殊条件,才得以占领了国际市场。于钢铁业而言,如果本国工人工资不断攀升,电力、水等等没有优惠的工业用价,后期配套的排污治理费用被广泛收取,后果会是怎样?还会是取消了11%的出口退税还能够促使出口反弹吗?肯定不会。

    或许有人又会回头来说了,你说的都太遥远了。那么,笔者会提醒你,其实一切并不遥远。
    人力资源方面:广东东莞曾经是打工者潮涌的方向,可是现在却因为工资问题招不到足够的工人。根据央视的跟踪报道,他们招不到工人的工资水平是净收入在1200元/月附近。再把目前国内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现状结合起来,广州对于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待遇在1500-2000附近。这些说明了什么(或许有人会认为笔者谈的太远了)?这些说明,竞争需要产业升级,产业升级伴随的,必然是人力资源结构的升级,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必然广泛地进入到各个行业,随之而来的,是中国廉价劳动力的逐步消失。对于钢铁业而言,难道可以例外吗?不可以。
    优惠政策方面,由于供水、电力价格的优惠,钢铁等产业的成本节约是可以推算出来的,加上这一块,目前市场那个行情下,有多少钢铁企业可以生存?国内应该是找不到几家。这些优惠政策可不可能取消?为了限制不合理的部分,这些宝贵的能源定价正在逐步趋于市场化,电力、水、其他能源,明显是稀缺的,稀缺就会产生经济,价格市场化只是时间、程度问题。
    配套法规,开始类似资源税、排污治理、排污费用收取,人力成本的攀升,上述也并不是遥远的事情了。与生产企业而言,此时不去警觉,事实摆到面前的时候可能就太晚了。

    印证这样的分析,《报告》第四部分作了这样阐述,“我国资源价格主要存在两大方面的问题,一是资源价格基本上是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,只反映了资源开发成本,没有全面覆盖环境破坏成本和安全生产成本,资源税也很低,更重要的是没能真实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,致使资源价格偏低。长期以来,我国水、电、煤气、热力实行政府定价,天然气和成品油的出厂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。此外,政府还可干预电煤和土地的价格。与国外相比,我国的煤、焦炭、天然气、水、电的价格均相对较低。在地价方面,不少地区为招商引资,压低征地补偿费。”

    回头对比一下,国内存在出口成本优势的很多东西,现在看来还会把优势持续多久,谁都无法预测。而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带来的,带来的只有没完没了的国际贸易争端、隐性贸易壁垒;而没有技术含量出口优势,注定是长久不了的。于钢铁行业,优势似乎也在于成本,而目前计算成本的方法,是不是全面地核算了应有的成本?

储蓄也是优势
    储蓄的增加,对于国内商品市场而言,是潜在的优势。美国是一个净负债国家,这是大家都知道的,美国的“超前”消费模式刺激经济发展的同时,必然会有隐患。需要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又一股力量,这个问题目前摆在中国面前。美国模式结局是人人负债,中国拥有的巨额储蓄,在局部释放出来拉动经济的同时,产生负面结局肯定要好很多。
    看看消费的主体,目前的主体仍旧是住和行两个方面,涉及的主目标自然是地产和汽车两个产业。牵涉到钢铁产业的,在这里肯定会被重点提及,住房、汽车与钢铁业,如何看待,也在乎个人的认识了。

钢铁需求究竟如何?
    其次就是报告对于中长期贷款问题的解释。这一点相当玄妙,报告中这样写道“中长期贷款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控制,2005 年,人民币中长期贷款增长17.2%,增速比上年低7.0 个百分点,比年初增加1.2 万亿元,同比少增2012 亿元。其中基建贷款比年初增加6175 亿元,同比少增93 亿元。”“从投向看,主要金融机构的中长期贷款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、能源、房地产、环境、公共设施和制造业等方面”

    基本可以确定的信息是,用于建设用的资金是继续增加的,只不过是增加幅度发生了变化,而这一点于钢铁需求而言,无疑是利好的印证。
    再看《报告》第四部分对于经济形势的研判,《报告》认为:“美国经济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,2005年GDP增长3.5%”;“欧元区经济持续缓慢复苏”;“日本经济复苏迹象明显”。
    落脚到国内需求的分析时,《报告》认为,“居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,消费需求增速加快”;“投资需求增势未减,特别是地方投资增速较快”;具体到工程数据“截至2005年末,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8 万亿元,同比增长29%;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6.5 万亿元,同比增长32.4%。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共计8 万亿元,增长28.2%,其中自筹资金占54%,增长36.8%,国内贷款占19%,增长18.2%,其他资金占18%,增长18.6%”。
    这其中还包括大家已经知道的小插曲:“根据普查资料测算,我国2004年GDP 现价总量为16万亿元,比原核算数多增2.3 万亿元,总量规模扩大16.8%”。

    稳定的国际经济发展形势,暂且搁置国内GDP调整带来的因素,于钢铁(尤其是建筑钢材)需求而言,总量不断攀升,是铁打的事实。对未来展望,《报告》结尾这样描述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,2006 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%左右,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总水平上涨3%左右。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,2006 年货币政策的预期调控目标是,广义货币供应量M2 和狭义货币供应量M1 分别增长16%和14%,全部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2.5 万亿元。”

    其实,《报告》已经尽可能全面分析了经济运行轨迹,并且2006年并没有过于悲观。回到钢铁行业,在一系列限产措施有效得以实施之后,需求保持稳定略增水平,目前大范围看空之情绪就应该好好反思一下了。

免责声明:西本资讯网站刊登本图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,旨在为满足广大用户的信息需求而采集提供,并非广告服务性信息。页面所载图文不代表本网站之观点或意见,仅供用户参考和借鉴,不构成投资建议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

法律提示:本内容系www.steelx2.com编辑、整理,转载需经授权,若需授权必须与西本资讯与作者本人取得联系并获得书面认可,并注明来源。如果私自转载,西本资讯保留一切追诉的权力,直至追究私自转载者的法律责任。

全国主要城市行情地图